两融余额“七连升”逼近2.37万亿,券商信用业务“打法”分化
来源于: 本站
2025-09-17 20:10:03
随着A股市场两融余额不断上升,券商信用业务打法也出现分化。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沪深京三市两融余额已实现“七连升”,合计达23699.99亿,较上一交易日增加184.29亿元。在此背景下,不少券商都在积极布局或调整两融业务。
具体来看,9月,华林证券(002945.SZ)上调信用业务规模至80亿元,这已是该券商半年内第二次上调信用业务规模,增幅达29%;兴业证券(601377.SH)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调整公司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的议案》。与此同时,也有券商增强风控体系建设,不久前,国金证券(600109.SH)宣布,除北交所以外的标的证券的融资保证金比例进行调整,从80%上调为100%。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国有资本运营研究中心主任周贇在受访时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当市场行情持续向好、两融余额不断攀升且投资者融资需求显著增长时,部分券商可能会选择上调信用业务规模上限,以主动捕捉市场机遇;与此同时,也有券商基于风险控制考量,通过提高保证金比例等方式,限制信用业务规模的过快扩张。“这一分化现象,本质上反映了不同券商在对市场行情的判断、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业务战略选择上的差异。部分券商在业务开拓中偏向积极进取,另一部分则更侧重稳健保守。”
“券商信用业务策略的分化反映了不同机构的资本实力、风险偏好和战略定位之间的差异。”投资人士罗林(化名)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信用业务已成为中小券商实现非线性增长的核心引擎,市场回暖,中小券商更想抓住两融业务需求激增的机会。”
事实上,除了上述券商明确公告信用业务变化的券商之外,在刚刚过去的半年报披露季,多数券商信用业务实现大幅增长或扭亏。此外,不少券商在中报中披露,上半年融资融券规模同比增长,融出资金规模同比增加,业务规模稳步扩大。上述人士进一步谈到,券商通过抢占信用业务市场份额,一是可以实现经纪业务导流和高净值客户的转化;二是由轻资本转向重资本有助于实现牌照价值的重估;三是区域性中小券商可形成“地方政府+城商行+产业资本”的信用业务联盟,有助于战略转型的实现。
不过,券商信用业务的扩张并非没有边界,必须在监管设定的框架内运行。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两融业务对券商来讲,是吸引投资者、吸引客户和扩大交易规模,扩大营业收入来源的一个重要业务板块。信用业务产生杠杆,相应就会带来更大的波动和风险。作为券商来讲,需考虑到市场环境、是否有能力去承担由高杠杆带来的可能的一些风险和波动,例如资本金的规模、公司目前现存的已经累积风险的程度、以及风险管理和处置能力,即是否有一些好的风控体系和措施。”
赵锡军进一步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券商在调整信用业务规模时首先要满足监管要求,在此基础上,每个券商可在基本制度框架和范围之内,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态势,设定自己的业务规模。“但需特别强调的是,首要考量应是合规,既要包括监管部门和国家的政策法律这些合规的要求,另外还包括券商内部对某些业务调整的一些规则;其次,必须要考虑到客户的利益和对市场的影响。”
一名证券合规人士王伟(化名)向界面新闻谈到,“券商调整信用业务规模并非随意之举,而是基于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综合考量,业务扩张的同时,风险控制也被视为重中之重,券商信用业务扩张必须与风险控制能力相匹配,需要评估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自身的风控水平。”
界面新闻查询梳理发现,现行规定中,对券商信用业务的规定主要涵盖净资本约束、业务集中度风险等方面。《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中明确,证券公司应当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市场情况、客户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对融资融券业务保证金比例、标的证券范围、可充抵保证金的证券种类及折算率、最低维持担保比例和业务集中度等进行动态调整和差异化控制;《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中,则将券商信用业务规模与券商净资本挂钩,需持续满足风险覆盖率、资本杠杆率等风险控制监管标准。
近期,A股市场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截至9月15日,A股沪深京三市融资融券余额已有30个交易日维持在2万亿上方。不过,尽管两融余额维持高位,两融余额创下23699.99亿元新高,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为2.5%。
“有人担忧A股的融资规模已经超过2015年的最高点了,市场出现过热风险。但事实上,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2.49%)远低于2015年峰值(4.7%),显示杠杆风险可控。”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于9月13日撰文称。
上一篇: 18年来首次全面修订!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将重塑行业格局
下一篇: 没有了!